Covid-19第三波疫情持續擴散,政府宣佈防疫措施由7月29日起加辣,包括食肆全日禁堂食、限聚令收緊至2人、體育處所及游泳池關閉,以及強制市民於室內外公眾地方戴口罩;同時呼籲全港僱主在家工作。疫情緩和前,我們宅在家中的時間料有增無減。
在家工作及遙距上課,為我們節省不少車費,但網購、叫外賣次數卻大增;與此同時,有新手股民在疫市中膽粗粗嘗試撈底,但最終投機失敗招致損失——這些衝動消費與投機,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精明使用外賣app、網上超市
疫情爆發以來,多了在家工作上班族依賴Deliveroo、Foodpanda及Uber Eats等平台叫外賣,但外賣app因要向食肆收取佣金,使食物價錢比原價貴了一截,另再收運費或設免運費最低消費。餐餐叫外賣,很容易食到窮,最佳解決方法,還是老老實實地學習煮餸,偶爾入廚煮幾味。
慳錢買餸也是一門深奧學問,走入街市、超市找平價食品是直接方法,但疫情下與人群你擠我擁,難免教人憂慮,在百佳網店、hktvmall搜購特價貨和日用品,可足不出戶地解決衣食所需。無論在網上超市或外賣app消費時,都要留意信用卡優惠或折扣代碼,隨時慳返一百幾十蚊。
撳一個掣完成網購未免太方便,加上在家工作心情鬱悶,有時忍不住寄情購物,結果越買越多。要克服衝動消費心魔,在購買非必要物品前,不妨給自己48小時冷靜期,過後物慾或有所減退。另外,請善用記賬app管理開支,幫助自己反思每筆消費是否用得其所。
近期另一樣很多人忍不住掃貨的,是各類防疫產品。幾個月前,香港人心惶惶,口罩、消毒搓手液、酒精越炒越貴,連印尼口罩也賣到幾百蚊一盒,廁紙亦賣斷市。市場漸漸回復理性後,全城盲搶頓變得徒然——當然,這不過是馬後炮的慨嘆,想當初全球防疫物資短缺,政府無法穩定人心,我們別無選擇地要盲搶、挨炒價,我也是當中的一分子,只是上了這深刻的一課後,不禁令人反思,我們每一個人甚至整個社會,是不是可以更理性和有效地運用資源呢?
短炒不如長揸
疫情下股市反反覆覆,似乎多了短炒獲利的時機,但投機往往是輸錢的開端,BBC、Vox等外媒近日報道不少股場新手出師未捷的故事,劇情大同小異——一位在家工作或因失業閒賦家中的年輕人,經Robinhood、Charles Schwab及TD Ameritrade等免佣證券行初嘗投資滋味,起初或賺到一點甜頭,後來貪勝不知輸地將股市當賭場,甚至在Reddit聽陌生人亂點一統,卒之輸掉獲利甚至本金。
31歲的美國股民Richard Dobatse憑1.5萬美元本金刀仔鋸大樹,一度炒上100萬美元,但數月間輸剩不足7,000美元。但他不是最慘烈的一個, 20 歲大學生 Alexander Kearns因對期權交易一知半解,誤以為自己欠下73萬美元巨債,最終走上輕生之路。
在投資世界,day trader、投機者大都難逃輸錢。過去10年標普500指數升幅300%,持之以恒地買入SPY、VOO等ETF,是業餘小散戶較輕鬆而穩陣的分散風險之道。近年市面上還推出了機械人投顧,由大數據設計ETF投資組合,適時提示調倉,這類功具幫助新手初涉股場時減少風險,事半功倍。
比較美股投資戶口收費及迎新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