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被稱為「工業維他命」,近年無論是電動車馬達、AI晶片、風力發電以至國防科技,各種推動著現代科技發展的核心項目,其生產過程及原材料都離不開稀土。隨著全球綠色轉型及中美關稅戰升溫,稀土更成為地緣政治與資本市場的焦點。今年中國收緊稀土出口、歐美加速發展稀土供應,使稀土價格再度進入劇烈波動期,亦帶來前所未有的投資機遇與風險。
本文將從稀土的定義、價格變化、政策影響、投資方法到熱門概念股,分析香港投資者如何在這場全球科技資源戰中部署資產。
甚麼是稀土?
「稀土」的全名為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 REE),指的是元素週期表上17種金屬元素,包括15個鑭系元素,以及釔(Y)和鈧(Sc)。雖然名稱中有「稀」字,但其實稀土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罕見,真正困難的是其分離與精煉過程,技術門檻高、環境成本大,因此能掌握精煉技術的國家極少。稀土的重要性在於它們獨特的磁性、導電性與光學特性,是現代高科技與新能源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
稀土的核心用途包括:
- 電動車馬達:釹鐵硼磁石(NdFeB)是製造電動車高效馬達的關鍵材料,特斯拉、比亞迪等車廠均大量依賴;
- 晶片與電子產品:稀土能提升晶片性能與能源效率,用於螢幕、攝影鏡頭、光纖通訊;
- 綠能與國防:風力發電機中的永磁體、軍事雷達、飛彈定位系統皆離不開稀土材料。
在全球供應格局上,中國長期扮演主導角色。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中國約佔全球稀土六至七成產量,更掌握近九成精煉加工能力。美國、澳洲與緬甸則是次要供應來源,但規模遠不及中國。這種高度集中的供應結構,使稀土成為地緣政治中的戰略資源,一旦出口政策變動,全球科技產業都可能受到牽動。
稀土的產業鏈可分為四個主要環節:
- 開採(Mining):從礦石中提取稀土原料;
- 分離與精煉(Separation & Refining):將不同稀土元素純化分離;
- 材料加工(Processing):製成磁體、合金或氧化物;
- 終端應用(Application):用在電動車、風電、電子與軍事產品的生產流程。
掌握稀土等同掌握先進製造業的命脈,因此稀土的投資價值早已超越「金屬」本身,更可成為全球科技與能源競爭的籌碼。
稀土價格近年主要波動因素
稀土價格近年波動劇烈,既受市場供需影響,也深受政策與地緣政治牽動。部分影響稀土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
- 市場供需關係:當新能源車、風電等產業對稀土磁材需求急速上升,而原料供應無法同步擴張時,價格便會被推高。若供應端同時出現緬甸局勢緊張或中國生產配額收緊,現貨市場更易出現短缺,引發行業惜售與囤積潮,使價格短線急升。
- 政策管控: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稀土供應國,每年釋出的開採與冶煉分離配額對全球市場具主導性。若配額未公開或出口限制收緊,海外買家採購成本隨即上升,推動整體價格上移。
- 地緣政治風險:近年地緣政治亦持續推高市場不確定性。緬甸政局動盪削弱重稀土供應,而中美及中歐外交關係緊張時,市場往往出現風險溢價,使鏑、鋱等稀有元素價格長期居高不下。
- 技術發展層面:當稀土替代材料與回收技術取得突破,部分稀土在終端應用中的需求或會減弱,壓抑價格波動。不過,高性能磁材目前仍難被完全替代,短期影響有限。
- 市場情緒:當投資者預期供應緊張或政策加碼,往往觸發囤貨與炒作,使價格迅速拉升。
- 下游需求結構:若新能源與消費電子需求放緩,企業減產或削減庫存,價格亦會隨之回落,反映出整體產業周期的冷熱變化。
2022年,由於需求旺盛且供應吃緊,國際稀土價格一度飆升至近年高位,但到了2023年又因中國產量增加和需求增長不如預期而大幅回落。以常用的稀土為例,氧化鏑(Praseodymium,製造高性能磁體的重要元素)在2023年價格下跌約34%。
2024年起,全球新能源車與風電需求回升,加上部分礦企因價格低迷而削減產量,市場供應逐漸收緊。根據《路透社》報道,中國於2025年減少新一輪開採與冶煉配額,以加強對國內供應的控制,市場預期此舉將推高價格走勢。另一方面,美國礦商MP Materials 8月宣布暫停對中國出口部分稀土原料,導致全球價格迅速飆升至兩年高位。為穩定市場,美國國防部亦與該公司簽訂長期採購協議,設立110美元/公斤的保底價格,以確保戰略供應穩定。

中美關稅戰與中國稀土管制
由於中國長期是全球最大稀土供應國,國際市場供應集中,一旦中國政策收緊,國際市場反應立即。2025年中美貿易戰進入白熱化階段,10月北京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擴大稀土出口限制,將銪、鈥、鉺、銩、鐿等納入管制範圍,並要求凡產品中含超過0.1%中國稀土成分,或生產過程使用中國稀土技術者,都要向中國申請許可出口許可。而美國則以對中國產品加徵100%關稅,作為報復手段。
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對市場的直接影響立竿見影。10月9日消息公布後,中國稀土龍頭企業如北方稀土 (600111.SS)、中國稀土(000831.SZ)、盛和資源(600392.SS)等A股,在隨後一至兩個交易日股價飆升約9%至10%不等。同時,美國稀土概念股也同步上揚,例如美國初創Critical Metals(CRML.US)股價在一周內暴升近一倍,稀土生產商Energy Fuels(UUUU.US)一度升約50%,連美國稀土礦商MP Materials的股價也上漲逾35%。市場反應凸顯出投資人對潛在供應短缺及原料斷供的擔憂,推升了國際市場上稀土產品的價格,也使非中國供應商受到追捧。
長遠而言,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更加重視建立自主的稀土供應鏈。美國國防部在2025年斥資4億美元入股稀土公司MP Materials,協助資金興建稀土磁材工廠,以期打造從開採到製造的一體化供應鏈。美國和歐洲亦紛紛扶持本土項目並與澳洲等盟友合作,力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然而,短期內西方難以快速複製中國在稀土提煉和加工領域的龐大產能和專業技術,市場預計未來數年間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仍難以撼動。在此期間,地緣政治緊張所引發的供應風險溢價,可能持續反映在稀土價格和相關資產的波動上。
香港人如何投資稀土?
香港投資者若想參與稀土市場,可考慮以下幾種常見途徑:
投資方式 | 簡介及例子 | 適合對象 |
投資稀土概念股 | 直接購買從事稀土開採、分離、精煉或磁材生產的公司股票,包括透過「港股通」買入內地龍頭(如北方稀土、盛和資源),或直接投資港股上市企業(如金力永磁、中國稀土控股)或美股稀土公司MP Materials | 適合願意承擔個股波動、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 |
投資稀土相關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 透過ETF分散風險,一次性投資多家全球稀土企業,例如稀土與戰略金屬ETF(REMX)投資範圍涵蓋美國、澳洲與中國等地的礦商與加工企業 | 適合希望簡化操作、長期看好稀土需求的投資者。 |
間接投資:新能源或電動車主題ETF | 這類「新能源材料」或「戰略資源」主題基金雖非專注稀土,但成分股多為稀土主要消費者,如特斯拉、比亞迪、通用電氣等 | 可間接捕捉稀土需求增長的收益,適合希望分散至更廣泛新能源產業的投資者,也適合可作為投資組合中的長線主題配置,分享產業長期增長紅利 |
熱門稀土概念股
2025年稀土概念股在全球政策浪潮、地緣局勢與新能源需求帶動下成為市場焦點,行業領袖企業憑藉產能、資源或技術優勢表現尤為出色。中國加強出口管制、歐美積極擴大自給供應,推動板塊波動加劇,核心稀土股年初至今升幅普遍遠超大市。下表精選多個主要市場的代表性稀土概念股。
股票名稱 | 代碼 | 行業地位與亮點 | 2025年YTD股價 |
北方稀土 | 600111.SH | 中國最大稀土供應商、央企龍頭,政策受益,稀土價格敏感 | +158.66% |
金力永磁 | 6680.HK | 全球高性能稀土磁材龍頭,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優勢 | +207.65% |
Lynas Rare Earths | LYC.ASX | 澳洲最大稀土生產商,中國外供應主力,供應多元化 | +194.64 |
MP Materials | MP.US | 美國稀土礦業上市公司,加州Mountain Pass礦 | +411.53% |
Critical Metals | CRML.US | 美股板塊暴漲領頭,高波動率與回報率,受美戰略儲備政策利好 | +196.49% |
稀土投資風險與展望
稀土雖被譽為「工業維他命」,但其投資價值同樣伴隨顯著風險與不確定性。潛在風險包括:
- 政策與出口管制變化:稀土市場高度依賴中國政策導向。若北京進一步收緊開採配額或出口審批,國際市場價格或短線飆升,但同時可能導致貿易摩擦與投資環境惡化。相反,若中國放寬出口或新增產能,價格亦可能快速回落。
- 技術替代與回收技術發展:科研機構與企業正積極研發替代材料,如無稀土馬達、鈷鐵合金磁體等。一旦技術突破並實現商業化,稀土在部分應用領域的需求或被削弱。同時,稀土回收技術逐步成熟,也可能長遠壓低原礦需求。
- 新礦供應擴張:澳洲、美國等地的新礦項目持續推進,若產量集中釋放,全球供應將顯著增加。有分析指多家西方礦商在政策補貼支持下加速擴產,未來幾年可能出現結構性供應過剩。
儘管短期波動顯著,但稀土的長期需求仍具韌性。全球綠色轉型與AI晶片熱潮正推動電動車、風電與高性能運算產業持續成長,帶動對稀土磁材與導電材料的剛性需求。未來十年,稀土將成為新能源與半導體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全球供應鏈重組正加速進行。美國、歐盟與日本積極扶持本土稀土產業鏈,非中企如澳洲Lynas、美國MP Materials等或成最大受惠者。這將逐步改變過去中國壟斷的格局,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其加工與技術優勢。對投資者而言,關注政策風向、技術演進與全球產能分布,將是判斷稀土投資價值與風險平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