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幾年前,亞視《百萬富翁》風靡全城,當時擁有100萬元就可稱「富翁」,而近年的港人調查報告已上升到千萬級別,而且算不算富翁也未可知。通脹連年,教我們的身家點點滴滴地流逝——每年2%至3%通脹率或不痛不癢,但10年、20年甚至30年後回首,卻會驀然發現,通貨膨脹用着堅定的步伐搶劫人們的財富。唯有投資才能助我們資產增值,抵抗通脹。
香港近20年通脹率數據
香港的通脹率是用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計算,根據過去20年的數據,香港的平均通脹率達2.51%,而過去10年的平均通脹率則為 1.98%。
下表列出由2005年至2024年,香港通脹率按年變化:
年份 | 指數 | 按年變動百分率 |
---|---|---|
2024 | 107.3 | +1.7% |
2023 | 105.5 | +2.1% |
2022 | 103.3 | +1.9% |
2021 | 101.4 | +1.6% |
2020 | 99.9 | +0.3% |
2019 | 99.6 | +2.9% |
2018 | 96.8 | +2.4% |
2017 | 94.6 | +1.5% |
2016 | 93.2 | +2.4% |
2015 | 91.0 | +3.0% |
2014 | 88.3 | +4.4% |
2013 | 84.6 | +4.3% |
2012 | 81.1 | +4.1% |
2011 | 77.9 | +5.3% |
2010 | 74.0 | +2.4% |
2009 | 72.3 | +0.5% |
2008 | 71.9 | +4.3% |
2007 | 68.9 | +2.0% |
2006 | 67.6 | +2.0% |
2005 | 66.2 | +1.0% |

投資抗通脹:主宰資產增值或貶值
投資怎樣幫助我們抵擋通脹這股洪水猛獸?以下簡單比較投資與不投資,對儲蓄及個人資產有何影響。
案例一:以月餅罐儲錢法不投資「佛系」應對通脹
假設Flora由今日起,每月儲蓄HK$5,000,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錢放進月餅罐,珍而重之地放在床下底。30年的經濟變遷無疑是滄海桑田,我們姑且假設香港平平穩穩,未來年通脹率維持在2.5%。
30年後,月復一月地儲錢的Flora,一共累積了HK$180萬,在通脹的侵蝕下,她將狂蝕30.8%,購買力只剩下HK$1,245,151,白白被通脹掠奪HK$554,849。
案例二:透過投資增進財富抗通脹
在平行時空下的另一個Flora深懂投資的重要性,在30年間每月用HK$5,000作投資,走過經濟高山低谷後,假設平均年回報率是4.5%,在複利率加持下,她一共可賺HK$1,191,649,資產增值95.7%。
抗通脹4種投資方法
隨著通脹逐年侵蝕現金價值,投資成為抵禦購買力下降的有效手段。以下4種資產可作為對抗通脹的有效投資策略:
收息股
收息股是許多投資者用於抗通脹的首選資產,這類股票通常具有穩定的現金流,並能隨經濟增長而調整派息。根據恒指公司數據,截至2025年3月14日,恒生高息股30指數(HSHD30)上市公司股息率為 7%,顯著跑贏通脹率。再以深受香港人熱愛的收息股滙豐控股(0005.HK)為例,在疫情後恢復派息,2025年5月7日的股息率為5.64%。
然而,買收息股亦會面臨價格波動風隊,特別是加息周期股價更易因市場調整而受壓。因此,投資者在追求穩定現金流的同時,亦需考慮資本價值的潛在波動。
黃金
黃金一向被視為的抗通脹資產,在貨幣購買力下降及市場恐荒時,其保值特性更顯突出。2025年4月,黃金價格每安士一度升至約US$3,5100,較去年同期增長約50%,充分展現其避險功能。
投資黃金的方法很多,包括直接購買實金、透過銀行開設黃金存摺(俗稱「紙黃金」),或投資黃金相關股份及ETF等。當美元疲弱或通脹升溫時,黃金通常可作為資金避風港,成為資產配置中的重要一環。
iBond
提到抗通脹資產,政府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是不少保守型投資者青睞的選擇。這類債券不僅設有保底息,以 2021年第八批 iBond 為例,保底息率為 2厘,同時派息亦會隨通脹調整增長,提供額外收益。雖然 iBond 並非用於快速增值,但在對抗通脹方面效果顯著,特別適合尋求穩定回報而風險承受力較低的投資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iBond 並非「包賺不賠」,其價格仍受市場波動影響,若以孖展形式認購,更需留意利率變動帶來的潛在風險。
房地產
房地產是傳統的抗通脹資產,既有升值潛力,亦可收租賺取現金流回報,有效跑贏通脹。不過,香港樓價自2021年後從高位回落,近年入市的投資者很可能損手。
此外,投資房地產投資涉及較大的成本,同時流動性較差,受政策影響亦較大。舉例說,在加息周期中,按揭成本增加將直接壓縮投資收益。因此,對於房地產投資者而言,適當控制槓桿水平,並合理安排資金流動性,是降低風險的有效策略。
了解更多關於通脹的威力…
通脹大大削弱購買力
單看統計數據,或未能深刻體會通脹的威力。YouTube上流傳一段1989年前的百佳超市廣告,可讓我們一睹想當年平到笑的物價。片中部分產品,在起過30年後在百佳仍然有售,但價錢已非同日可語,除了百事外,全部產品價格升幅均是以倍計。
產品 | 1989 | 2025 | 升幅(%) |
---|---|---|---|
莎莉蛋糕 | $8.9 | $29.9 | 236% |
三花淡奶(410G) | $4.2 | $16.5 | 293% |
細包裝卡樂B燒烤味薯片 | $1.6 | $8 | 400% |
百事(1.25L) | $5.2 | $9.9 | 90% |
金象牌頂上茉莉香米 | $27.5 | $109.9 | 300% |
(註:因影片畫質模糊,難考證1989年莎莉蛋糕的淨重,而2025年版為300克,目測與當年接近;細包裝卡樂B由當年的28克縮水至25克。所有2025年產品售價均取自百佳網店於5月7日的標價。)
通脹年復一年,假如我們把錢放在床下底的月餅罐,金錢的購買力只會越來越弱。1989年一包5公斤金象米的價值,到今天會被蠶食至連一盒莎莉蛋糕都買不到。
美國理財網站NerdWallet曾發表研究, 以一位25歲上班族年薪約HK$31.5萬(US$40,456)為例,假設他薪金每年按通脹調整、每月儲蓄其中15%,推算他選擇投資或不投資,對未來40年財富變化的影響。
根據美國過去40年平均回報及利率,標普500指數年均回報率為10.96%,3個月期國庫債券息率是4.6%。如果這位上班族持續投資股票市場,回報率與大市保持一致,在65歲退休時,他可擁有約HK$3,565萬(US$457萬美元);如果他把錢存放在銀行賺存款利率,可滾存至HK$991萬港元(US$127萬);若他原封不動地儲存現金,65歲時就只有HK$439.5萬(US$563,436),不投資所喪失的機會成本高達HK$2,574萬(US$330萬)。
由此可見,雖然投資存在風險,但不投資也是極高風險,全因歷史告訴我們,通脹發生的機率明顯地多於通縮,單靠儲蓄現金而能提升購買力的機會實屬微乎其微。初學投資者或可從貨幣市場基金、藍籌股、港股或美股ETF等相對熱門及穩陣的產品入手,一步步學習投資之道。
小知識:通脹成因
通貨膨脹指社會整體物價上升,導致幣貨購買力下降。通脹成因很多,主要可分為需求拉動通脹(demand pull inflation)及成本推動通脹(cost push inflation)兩種。
需求拉動通脹指需求增長太快(如中央銀行過度發生幣貨),供應未能追上,造成求過於供;成本推動通脹指原材料價格上升導致商品加價,典型例子是油價上升,航空及陸路交通成本上脹,連帶需要這些貨運服務的產品亦變得更貴;另外,當一個國家的幣貨眨值,亦會使從外國進口貨物成本增加;勞工薪金增加可同時使生產成本上脹及增加需求,引發通脹。
比較美股投資戶口收費及迎新優惠
小知識:消費物價指數
香港政府統計處用以量度通脹的消費物價指數數分三類,分別代表較低、中等及較高開支住戶的開支模式:
- 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涵蓋本港約50%住戶,在2024年每月平均開支HK$6,900至HK$29,500。
- 乙類消費物價指數:涵蓋本港約30%住戶,在2024年每月平均開支約HK$29,500元至HK$51,000。
- 丙類消費物價指數:涵蓋本港約10%住戶,在2024年每月平均開支HK$51,000至HK$97,000。
-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涵蓋上述三者,住戶每月平均開支大約在HK$6,900至HK$97,000。
消費品調查範圍包括食品、住屋、水電燃料、煙酒、衣服、耐用物品、交通、雜項物品和服務。其中住屋使費,長期佔據各類住戶的開支超過3成,是香港人負擔最沉重的一部分。
不同類型的通脹成因
通脹是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經濟現象。根據其形成原因,通脹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需求拉動型通脹(Demand-Pull Inflation)
需求拉動型通脹,是指當市場對商品或服務的需求增長速度超過供應增長時,價格被推高。這種通脹通常發生在經濟增長期,消費者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導致市場需求旺盛。
舉例說,疫情後全球經濟逐漸復甦,消費者需求快速反彈,但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結果推高了商品價格。另一典型例子是 政府擴大基建開支或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從而推動市場需求上升,進一步推高物價水平。
2. 成本推動型通脹(Cost-Push Inflation)
成本推動型通脹指的是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通常由於原材料、能源或工資成本增加而引發,例如2022年俄烏戰爭期間,全球能源供應鏈中斷,導致油價飆升,使得許多依賴石油生產的行業面臨成本壓力,價格隨之上漲。
此外,當工資增長超過生產力增長時,企業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推動通脹。
3. 進口型通脹(Imported Inflation)
進口型通脹指的是當一國依賴進口的重要商品價格上漲時,該國將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香港作為高度依賴進口的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緊張或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時,便容易出現進口型通脹。
4. 預期型通脹(Expected Inflation)
當企業和消費者預期未來價格將上漲時,他們往往會提前採取行動,例如提前購買商品或企業提高價格,這種預期性行為會加速通脹。舉例說,在美聯儲持續加息周期,市場普遍預期未來貸款成本將上升,企業會為對沖風險而提前提高商品價格。此外,勞工組織預期未來物價上漲時,亦會主動要求加薪,進一步推動通脹壓力。
投資涉及風險,本網的資訊僅作教育用途,並不構成投資意見或建議,故不應被視為作任何投資決定或行動的基礎。我們可能因用戶申請金融產品而從合作夥伴獲得少量佣金,但我們提供的內容時刻秉持獨立及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