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o logo
  • 手機App與理財資訊
    Nav item
      手機App與理財資訊
      商業解決方案
      企業服務
  • Planto logo
    EN
     | 
    Sidebar hamburger menu
    Image

    2025網購防詐攻略:假網站、AI騙案與安全付款5大貼士

    所有文章
    最後更新: 2025年 10月 8日•  閱讀時間:2分鐘
    文章目錄文章目錄
    • 2025年最常見的網購騙案類型

    • 網購防詐5招

    • 建立長期防詐意識

    網上購物已成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一部分。然而,便利與風險並存。近年騙徒利用AI生成內容與社交平台算法操控,製造出幾可亂真的假網站、假廣告與假客服,讓「詐騙」變得比以往更專業、更難識破。

    金管局引述香港警方指出,2024年網上欺詐案件突破44,000宗,五年內急增四倍。每一位網購用戶都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暴露於網購騙案風險,因此了解詐騙手法及破解方法,是幫助大家買得安心的最基本防線。

    2025年最常見的網購騙案類型

    網購騙局的演變速度,遠快於我們想像,以下是2025年最值得注意的幾種詐騙形式:

    1. 假網站與仿冒品牌:以相似網址及設計偽裝官網,誘導輸入信用卡資料。
    2. 社交媒體假廣告:透過Instagram、Facebook或TikTok投放低價廣告,引導至假頁面付款。
    3. 直播帶貨陷阱:假主播營造「限時搶購」氣氛,收款後人間蒸發。
    4. 假客服與退款圈套:冒充平台職員,要求提供OTP或登入連結以盜取帳戶。
    5. 二手交易平台詐騙:假買家要求先付款、提供偽造付款截圖。
    6. AI/Deepfake騙局:利用AI生成名人代言或假影片推銷產品、投資。
    7. 網戀投資詐騙:結合感情操控與虛擬貨幣投資陷阱。
    8. 演唱會及活動門票詐騙:以「內場門票」「低價快閃」作餌,收款不交貨。
    9. 假App與假平台詐騙:下載非官方App導致付款外洩,然後盜用信用卡。

    網購防詐5招

    以下5大策略,助你在網上購物時更加安全又放心:

    1. 了解賣家背景

    在資訊氾濫的年代,購物最忌「心急下單」。先核實商戶資料,然後再付款,這是安全網購的第一步。

    在大型平台或品牌官網購物固然最有保障,但近年不少消費者習慣在Instagram、Facebook或二手平台購物,這正是騙徒伺機而入的地方。購物前,應先「起底」賣家背景,你可在Google或社交平台搜尋商戶名稱,加上關鍵字「騙案」「scam」「假貨」,查看有否投訴紀錄或可疑評論。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詐騙網站和社交帳號都是新成立的。建議檢查網站的網域註冊日期或商戶成立時間,若只開設數星期就大力投放廣告,極有可疑。若網站未列出公司地址、聯絡電話或退貨政策,更應視為高風險訊號。

    2. 細閱買賣條款

    不少網購騙案的關鍵,往往藏在細節裏。許多人面對冗長的購物條款,會抱着「太長不看」的心態直接結帳,結果在貨品延誤或品質有問題時,才發現無法退款。為保障自身權益,應至少了解送貨安排、退換條款及保養期等關鍵資訊。

    例如部分平台明文規定「遲延不設退款」或「貨品一經售出不設退換」,若購買高價商品或電子產品,這些條款可直接影響你的售後權益。購物時,你應確認賣家是否提供追蹤編號、預計出貨時間,以及有否退款機制。若條款以模糊字眼描述,應視為警號。

    同時,留意付款頁面是否顯示第三方支付保障(如Visa、Mastercard、PayPal買家保護),這些標誌能為交易提供一定安全網。細閱條款或許麻煩,但正如投資前要讀清招股書一樣,這是對自己最基本的保障。

    3. 便宜莫貪

    騙徒懂利用的人性,其中一個常見的手法,是以低得離譜的價錢吸引用戶點擊,例如iPhone售只HK$999、「名牌手袋清倉價」等。這些廣告多出現在社交平台或短片直播中,營造限時搶購氣氛,令消費者衝動轉賬。

    真正的品牌或授權代理很少會以五折以下出售新貨。若賣家解釋「水貨」「結業清貨」卻無法提供收據或庫存證明,也屬高風險。

    此外,部分騙徒會要求透過FPS、PayMe、銀行轉賬付款,聲稱「省交易費」,其實是為逃避追查。建議一律使用信用卡或受監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保留追蹤紀錄。

    4. 妥善保管個人與財務資料

    網購時輸入資料本是必要步驟,但近年不少網站暗中收集超出交易所需的個人資訊,如身份證號碼或家庭住址,甚至要求上傳證件照。若遇此情況,應立即停止交易。

    信用卡及電子支付資訊應視為「數碼身份證」,必須妥善保管。首要是啟用信用卡或銀行App的「雙重認證(2FA)」功能,防止被盜用。另外,如網址開頭若非「https」而是「http」,代表傳輸未加密,不宜輸入任何個人資料或信用卡號碼。

    完成購物後,應定期檢查銀行及信用卡賬單,一旦發現陌生交易,立即通知銀行及報警。

    5. 防範假客服與退款陷阱

    除了在購網過程中受騙外,近年常常有騙徒冒充電商平台、物流公司或銀行職員,透過WhatsApp、Telegram或電郵聯絡,聲稱「訂單錯誤」、「重複付款」或「退款需要驗證」。一旦用戶提供一次性密碼(OTP)或點擊釣魚連結,銀行戶口或信用卡資料便可能被盜。

    要識別這類陷阱,可留意發訊者是否使用個人電話號碼、語氣急促、要求立即行動或轉帳、訊息夾雜拼音錯字等。任何正規客服都不會主動要求OTP或登錄連結,若有懷疑,可直接登入官方App或致電客服查證。

    有騙徒甚至設立「假退款網站」或模仿銀行界面的假網站。建議你應打開官方網址時自行輸入網址,切勿經轉發連結進入銀行網站。

    建立長期防詐意識

    騙徒的手法日新月異,從假網站、AI代言到Deepfake客服,無一不利用人性的信任與急切。要有效自保,必須讓「防騙意識」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消費者應定期了解最新詐騙案例與應對指引;網上銀行用戶應注意開啟交易即時通知,留意每一筆扣款動向;如發現可疑登入或陌生裝置連接,應立即更改密碼並通知銀行。

    企業與電商平台雖然正加強AI偵測與詐騙監控,但真正的防線,始終在用戶手中。凡是「太便宜」「太緊急」「太誘人」的交易,都值得你多查一遍。只要保持警覺、懂得停一停、想一想,網購依然可以是安全又愉快的生活一部分。

    推薦:大學生/大專生免入息要求免年費出卡推介

    #口罩騙案
    #網購騙局
    Share:
    Share via FacebookShare via TwitterShare via WhatsAppShare via LinkedInShare via URL
    Share via FacebookShare via TwitterShare via WhatsAppShare via LinkedInShare via URL
    作者簡介<br/>Planto理財教學團隊

    作者簡介
    Planto理財教學團隊

    Planto理財教學團隊由Planto的理財資訊分析員、研究人員、資深內容編輯及金融科技專家組成,致力提供貼地、專業且中立的理財知識與教學內容,協助讀者作出明智的日常財務決策。認識Planto團隊

    Planto half screen app
    追蹤開支、計劃目標,一切簡單無比簡簡單單地理財
    追蹤我們,接收更多實用資訊!
    instagram
    Instagram
    @planto.hk
    facebook
    Facebook
    @Planto.HK
    linkedin
    LinkedIn
    文章目錄文章目錄
    • 2025年最常見的網購騙案類型

    • 網購防詐5招

    • 建立長期防詐意識
    Close

    免費訂閱Planto電子報

    緊貼理財知識+最新優惠

    Planto理財App免費試用

    全港下載量超過200,000

    Apple StoreGoogle Play
    MobileMobile
    Planto white logo
    香港灣仔駱克道3號22樓
    Planto Limited © 2025
    虛擬銀行
    虛擬銀行迎新優惠虛擬銀行存款利率比較虛擬銀行銀扣賬卡 / 信用卡虛擬銀行貸款
    虛擬銀行
    dropdow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