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與人類社會及經濟息息相關的能源,從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以至製造塑膠產品、化妝品及衣服纖維等,無孔不入地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商業活動。石油經開採後,未經加工的狀態通稱為原油,既是不可或缺的能源,亦是熱門投資工具。
投資原油的方法很多,包括原油期貨及期權、ETF、ETN、差價合約、窩輪及相關企業的股票等。油價常受供應與需求、經濟走勢、地緣政治等多項因素影響,資產價格容易大起大跌。例如在2022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戰爭,一度導致油價暴漲;2023年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再爆戰爭、2025年以色列更與伊朗爆大規模衝突,亦令油價出現顯著波動。
油價升跌帶來了短線炒賣、沖對風險等投資機會。由於原油價格波幅風險頗高,入市前宜作好財政及心理準備。本文介紹3種香投港散戶投資原油的主要渠道。
甚麼是原油期貨?
有別於投資黃金及珠寶常以實體形式交收,石油在投資市場一般不會用一桶桶的原油作現貨交易,因為普通投資者不可能擁有器材、技術及運輸工具處理實物原油。而原油期貨就是石油在投資市場上最常見的交易模式之一。
原油期貨是指在合約協定日期買賣協定的原油數量,而在合約到期日前,原油期貨會在交易所中轉手。投資初哥未必認識何謂期貨,但其交易原理不難理解:
- 甲方持有500桶原油,現價為每桶US$50;
- 甲方預期下個月油價將會下跌,於是與乙方訂立合約,協議「甲方下月以每桶US$50的價格向乙方賣出原油」
- 乙方持相反觀點,認為油價下月會上升,於是樂意答應在下月以本月的價格買入原油
儘管甲方及乙方對油價的預測都未必準確,但期貨合約有助雙方管理油價波動風險,並在毋須交收實體石油的情況下參與投資。
原油期貨定價標準
全球多國都有產的原油,按其市場而採用不同的定價標準。國際上最常用的原油價格標準分別為紐約期油(WTI)及布蘭特期油(Brent Crude)。
- 紐約期油:紐約期油即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是輕質低硫混合原油,主要在西半球出產,是美國、墨西哥等地交易定價標準,於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進行買賣。
- 倫敦布蘭特期油:倫敦布蘭特期油是低硫原油,歐洲、中東、俄羅斯及亞洲常用的定價,於倫敦洲際交易所(ICE)進行交易。
如何在香港投資原油期貨/石油產業?
以上是原油期貨市場的基礎概念。香港投資者如想入市,可透過銀行或證券行平台交易,較簡單及熱門的方法有以下3種:
投資原油期貨
香港不少銀行及證券行都設有期貨及期權交易服務。開通期貨戶口後,即可參與投資不同種類的商品、能源、金屬、農產品、指數等期貨。就原油期貨市場而言,最熱門的當然是前面提到的紐約期油及倫敦布蘭特期油。
另一種跟石油期貨相似的工具是石油期權,兩者主要分別是,期權所交易的只是「在協定日期買賣協定的原油數量」的權利,而不是必須執行的義務。
新手須留意,原油期貨屬短線投資產品,可在短時間內出現極大價格波幅,期貨合約價格可跌至零甚至負數,投資者可能會損失保證金,加上合約設有到到期日,遇上價格低沉時,不可能像買股票般,採取「Strong hold」策略等待回升。

投資原油期貨ETF
投資者亦可透過原油期貨交易所買賣基金(即期油ETF)投資石油市場,買賣可透過證券戶口完成,開戶及操作都相對簡單。
期油ETF透過投資原油期貨合約,以模擬相關原油期貨指數表現。以香港上市的「F三星原油期」 (3175)為例,追蹤的是「標普高盛原油多月份期貨合約55/30/15 1M/2M/3M (美元)ER指數」,其餘類似產品包括「FGX原油」(3097)或美股的United States Oil Fund(USO)等。
美股甚至有反向及槓桿的期油ETF,如ProShares UltraShort Bloomberg Crude Oil (SCO)就是一隻反向兩倍的ETF,其所追蹤指數每跌1%,SCO價格升約2%,可作為油價的對沖工具。
除了油價波動風險外,投資期油ETF還要面對基金的追蹤誤差、流通性等風險。此外,在期貨合約即將到期時,會有所謂的「轉倉」操作,即是以快將到期的合約換取較後到期的合約。在期油價格呈上升趨勢,出售現有合約或不足以購買相同數量的較遲到期期貨,這可導致ETF資產價值折損。相反,期貨價格下跌時,轉倉可帶來正數回報。

投資石油企業股票
石油企業股價未必直接反映油價,但這對不熟悉石油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屬投資石油的簡易起點。在港股市場,較著名的石油企業包括中石化(0386)、中石油(0857)及中海油( 0883),美股則有埃克森美孚(XOM)、雪佛龍(CVX)、Total SE(TOT)及BP(BP)等。
影響石油企業股價因素眾多,油價僅為關鍵之一。油公司可從事勘探、煉油、輸送、化工、產品銷售等業務範疇,以中海油為例,由於較重視上游業務,故對油股變化較敏感。不少油公司亦涉足更廣泛的能源產業,如雪佛龍正與BP合作投資地熱技術。
地緣政治亦是常影響油價以至石油股股價,如在2021年3月沙地阿拉伯油田受襲、2022年俄烏戰爭、2023年以巴加沙戰爭,以及2025年以色列與伊朗戰爭等事件中,倫敦布蘭特期油價格及多隻石油股價格上揚。美國、中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的能源政策變化及宏觀經濟走勢,亦必然影響石油企業發展,投資者選股時及入市後,須緊貼相關最新消息,捕捉買賣時機。
原油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原油價格不僅是能源市場的晴雨表,也是地緣政治與宏觀經濟風險的集中反映。對投資者而言,掌握推動油價變動的核心因素,是參與油市或相關資產配置前不可或缺的基礎功課。以下幾項因素對油價有深遠影響:
中東局勢對油價牽一髮動全身
中東地區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產油區域之一,其任何軍事衝突、恐怖襲擊或政治動盪都可能令油價短期急升。例如2025年6月以巴衝突爆發後,在以色列對伊朗開展數輪襲擊後,原油價格一度飆升13%,市場避險情緒急劇升溫。
這類地緣風險對油市影響具備「突發性」、「情緒化」與「難以預測」三大特性,投資者應保持高度敏感。這些變動不僅推升了現貨價格,也導致期貨市場波幅顯著擴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市場投機者會放大這些地緣變數對油價的反應,使得短線震盪加劇。
OPEC+政策可主宰供應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其盟友(統稱OPEC+)的減產或增產決策,對國際油價有直接拉動力。這些產油國控制了全球約40%的石油供應,其政策變動幾乎每一次都會即時反映在期貨與ETF價格上。OPEC會議通常每月或每季召開,決策受全球經濟前景、主要消費國壓力與成員國內部妥協所影響。
對投資者而言,觀察產油國對市場價格的容忍區間,是預判其政策傾向的參考依據。例如2022年底OPEC+決議每日減產200萬桶,市場解讀為抗衡需求疲弱與維持油價的手段,布蘭特油價隨即反彈。
美元走勢與庫存數據是短期波動指標
國際油價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強弱往往與油價走勢呈現負相關。當美元升值時,非美元地區的買家需支付更多本幣才能購油,造成需求受抑,進而壓抑油價;反之則形成支持。2022至2023年間,受美國加息周期推動,美元指數一度衝高至20年新高,同期油價多次在強美元壓力下無法突破上行。
同時,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每週公布的原油庫存報告,也是油價短線變動的重要觸發點。當庫存高於市場預期時,反映供應過剩,油價可能下跌;反之,若庫存下降幅度超預期,則被視為需求強勁,推升油價。
經濟周期與消費左右全球原油需求
原油作為全球經濟活動的「血液」,其價格高度受整體需求驅動。當全球經濟向好、製造業與交通活動回升時,原油需求增加,價格上行。反之,當出現經濟衰退預期、疫情封鎖或高利率壓抑經濟活動時,油價則易受壓。例如2020年疫情初期,航空與陸運需求暴跌,WTI原油期貨曾出現「負油價」歷史罕見現象;而2021年經濟重啟後,需求快速恢復,油價短時間翻倍。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之一,香港投資者亦需關注中國內地經濟動向。2022年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後,原油需求預期大幅回升,市場曾一度預測油價將突破120美元。然而實際上,由於全球增產與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強勁,油價高位回落,凸顯市場預期與基本面互動的複雜性。
原油作為資產配置的角色
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原油等商品資產越來越常被納入資產配置策略中。原油究竟應被視為避險資產、對沖工具,還是投機標的?其實,答案取決於你的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能力。
對沖 vs 投機
不少新手投資者以為原油只能作短線炒賣、搏升搏跌,但從資產配置角度看,原油作為大宗商品,具備對抗通脹與分散風險的潛力。當地緣局勢惡化、能源供應受阻、或央行加息期間壓制股市表現時,原油價格往往逆勢走高,有助平衡投資組合波幅。
例如2022年俄烏戰爭初期,股債齊跌之際,油價卻因供應憂慮飆升,為配置能源資產的投資者提供一定保值作用。這種「低相關性」令原油在多元資產組合中扮演了戰略性對沖角色,適度納入能源與商品類資產,有助改善風險調整後的整體回報表現。
然而,若以槓桿操作原油期貨,或炒作短線如「三倍做多原油ETF」(USOU)等產品,則已從資產配置轉為純粹投機,儘然有不少獲利空間,但與投資組合風險管理的原意背道而馳。這類產品波動極高,不適合一般投資者長期持有。簡而言之,原油可作為對沖工具,也可用作博取超額收益,但投資策略必須明確界定用途與風險承受範圍。
如何將原有納入投資組合?
若你是中長線投資者,希望讓資產組合更具抗壓性,原油或相關商品資產可佔據5%至10%比重。這類配置比例有助發揮風險分散功能,同時不致於因商品價格大幅波動而拖累整體組合表現。具體而言,可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 商品ETF:如美國USO(原油基金)或港股3175等,適合想簡單參與油價走勢的投資者
- 能源產業ETF/股票:間接參與油價,波幅較小,如中海油、埃克森美孚等
- 多元商品基金/REITs配置商品比重:部分基金會將商品納入核心資產之中
至於持有年期方面,若投資目的是對沖通脹與系統性風險,應至少配置6個月至2年以上,才有較大機會體現其與傳統股債的資產走勢差異。若純作短期布局,例如在預期中東局勢惡化期間佈局油價反彈,則應設定止賺與止蝕機制,不建議超過數週至一季持倉,避免因原油高波動性而遭重大損失。
另外,在選擇投資工具時,投資者亦應了解商品期貨與ETF的本質差異。期貨屬高槓桿操作,價格波動大且涉及合約到期換倉,一旦市場出現「正價差」(即短期合約的價格低於遠期的期貨合約價格),長期持有可能面臨持續性損耗,並存在補倉或被強平風險,較適合專業或短線操作人士。相反,原油ETF雖交易方式與股票相似、門檻較低,卻因主要追蹤期貨合約,可能出現與現貨油價走勢不一致的「追蹤誤差」。
若以原油作中長線配置或避險用途,建議優先考慮商品ETF或能源股作為工具;如追求短期利潤,才可審慎考慮期貨或槓桿產品,但須具備風控能力與明確的退出策略。
熱門投資戶口收費比較
投資涉及風險,本網的資訊僅作教學用途,並不構成投資意見或建議,故不應被視為作任何投資決定或行動的基礎。我們可能因用戶申請金融產品而從合作夥伴獲得少量佣金,但我們提供的內容時刻秉持獨立及客觀。產品資訊及條款,以相關機構向客戶提供的資料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