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港版納指」之稱的恒生科技指數面世,姍姍來遲地追上美國及中國的科網股熱潮,讓多隻相關股被瘋炒了一輪。回溯測試表現顯示,「港版納指」由年初至今升超過40%,不但跑贏港股大市,連美股的正版納指也望塵莫及。首隻恒生科指ETF亦已於8月底面世。
港版納指ETF上市
首隻追蹤恒生科技指數的ETF為「南方東英恒生科技指數ETF (3033) 」,已於8月28日上市,每手200股,開支比率為0.99%。
3033上市首日,在開市前競價時段一度被炒高至大幅偏離ETF資產淨值(NAV),以至一開市價格即由20元直插落約8元,及後走勢已回復至反映其市值的水平。
此外,恒指公司亦將於9月4日推出另自家的恒生科技指數 ETF(3032),開支比率是0.87%,入場費約1,400元。
30隻港版納指成份股 ATMX佔比最高
恒指公司表示,恒生科技指數的目的,是反映香港上市科技或創新領域龍頭企的表現,選股涵蓋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企業,包括網絡、金融科技、雲端、電子商貿及數碼業務;選股準則包括企業是否利用科技平台營運、研究發展開支佔收入比例及收入增長,最後篩選出30隻成份股,並於每季檢討。
截止7月17日,10大成份股佔指數比重65.8%,其中香港人較熟悉的是「ATMX」四大科網巨頭,即阿里巴巴(9988)、騰訊(700)、美團點評(3690)及小米(1810)。
股票號碼 | 公司 | 比重 (%) | |
1 | 9988 | 阿里巴巴 | 8.53 |
2 | 700 | 騰訊控股 | 8.52 |
3 | 3690 | 美團點評 | 8.33 |
4 | 1810 | 小米集團 | 8.11 |
5 | 2382 | 舜宇光學科技 | 8.02 |
6 | 981 | 中芯國際 | 5.96 |
7 | 241 | 阿里健康 | 5.08 |
8 | 9618 | 京東集團 | 4.84 |
9 | 268 | 金蝶國際 | 4.47 |
10 | 1833 | 平安好醫生 | 3.98 |
11 | 2018 | 瑞聲科技 | 3.74 |
12 | 992 | 聯想集團 | 3.50 |
13 | 3888 | 金山軟件 | 3.32 |
14 | 522 | ASM PACIFIC | 3.03 |
15 | 772 | 閱文集團 | 2.72 |
16 | 9999 | 網易 | 2.46 |
17 | 763 | 中興通訊 | 1.86 |
18 | 6060 | 眾安在綫 | 1.77 |
19 | 2013 | 微盟集團 | 1.75 |
20 | 285 | 比亞迪電子 | 1.73 |
21 | 780 | 同程藝龍 | 1.58 |
22 | 1797 | 新東方在綫 | 1.57 |
23 | 1347 | 華虹半導體 | 1.32 |
24 | 1896 | 貓眼娛樂 | 0.78 |
25 | 6088 | 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 | 0.75 |
26 | 2400 | 心動公司 | 0.59 |
27 | 136 | 恒騰網絡 | 0.59 |
28 | 1478 | 丘鈦科技 | 0.46 |
29 | 777 | 網龍 | 0.41 |
30 | 2858 | 易鑫集團 | 0.27 |
指數疫市破頂 相關ETF將吸引資金
雖然「港版納指」在今年7月才成立,但根據回溯測試表現,該指數過去5年明顯地跑贏大市。高增長的除了由「ATMX」帶動外,亦有受惠於疫情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平安好醫生(1833)、教育股新東方在綫(01797)等,兩者都曾在今年倍升。
然而,2018年「港版納指」曾下跌37.65%,遠比恒生綜合指數同年跌幅 16.68%為多。而不論該年是升是跌,「港版納指」的波幅均比恒生綜合指數大得多。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整體* | |
恒生科技指數回報(%) | 10.32 | 10.84 | 51.30 | -37.65 | 36.25 | 45.50 | 128.66 |
恒生綜合指數回報(%) | -7.52 | -0.89 | 38.26 | -16.68 | 10.95 | -2.44 | 14.29 |
雖然「港版納指」表現強勁,但制定指數實際上只有助鼓勵投資氣氛,短線利好成份股股價,並不能直接為成份股注入資金。
在3033、3032等「港版QQQ」及相關對沖用衍生工具相繼上市後,料可較大規模地引入資金,水到渠成地持續推升這些新經濟股。
此外,投資者還要緊記「過去表現不代表將來」,尤其是現時一眾科技股估值已經甚高,「港版納指」宣佈推出之日市盈率已高達45倍,還高過正牌的美股納指,短期內自然跌易過升。
不可不知的是,儘管恒生科技指數被稱為「港版納指」,但兩者本質迥異。納指科技股佔比只有近50%,其餘選股分散在消費服務、醫療、金融、工業、消費產品、公用事業等,之所以成為科技股重倉,純屬較多科技企業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結果。
至於恒生科技指數,就開宗明義地把科技主題及應用視為選股準則,指數資訊科技股佔比達68%,比原版納指更加集中。
另外,正版納指成份股有超過2,500隻,而「港版納指」 只有30隻成份股,當中中資企業佔28間,其餘兩間分別是台灣及新加坡公司,指數表現或受香港一般股民較難預測的政策因素影響。因此,兩項指數雖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港股及美股的科技股走勢,但仍不能簡單地將兩者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