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一詞近期成為市場熱門話題,全球各國紛紛探索新的經濟及貿易協議,尋求減少對美元依賴。4月5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警告,中國人民幣正試圖取代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幣。特朗普的言論固之然是想攻擊政敵,但亦並非空穴來風,究竟「去美元化」的趨勢從何而來?對全球經濟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促成去美元化趨勢的原因
全球經濟格局日新月異,2023的最新風向是各國正尋求減少對美元依賴,並建立多元化外匯儲備。此一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大變革,起源於以下因素:
政治及經濟因素
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凍結俄羅斯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的約一半,並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SWIFT支付系統之外。這迫使俄羅斯加強與中國的貿易聯繫,甚至更依賴人民幣。2023年2月份,俄羅斯的人民幣交易首次超過美元。美國財長耶倫在4月16日受訪時承認,實施經濟制裁可能破壞美元的主導地位。
區域一體化和地區貨幣崛起
歐盟及東盟等組織過去幾十年致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地區貨幣的重要性,降低各國對美元的依賴。近日巴西及阿根廷宣佈計劃創建共同貨幣,這可能促成世界第二大貨幣聯盟誕生。
數碼貨幣革命
自比特幣橫空出世後,加密貨幣、央行數碼貨幣(CBDCs)等爭相湧現,儘管在國際貿易的地位上完全無法跟美元相提並論,但隨著這些數碼貨幣漸漸獲得接納及信任,亦引導市場開始相信美元的地位並非牢不可破。2023年4月,比特幣在去美元化呼聲之中突破30,000美元水平,重上近10個月高位。
與去美元化相關的重要事件
儘管去美元化是否勢在必行,仍屬言之尚早,但踏入2023年,全球各國在國際貿易上均以行動減少對美元依賴。
中法首次人民幣結算的液化天然氣交易
3月28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和法國TotalEnergies完成了首次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液化天然氣(LNG)交易,標誌中國在石油及天然氣貿易領域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邁出重要一步。
沙特阿拉伯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3月29日,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沙特阿拉伯宣佈加入上海合作組織,表明在華盛頓對安全問題的擔憂下,沙特阿拉伯仍堅決加強與中國長期合作關係,突顯出中東地區力量平衡的變化。
巴西和阿根廷計劃推出共同貨幣
2023年初,巴西與阿根廷宣佈將為建立名為「蘇爾(SUR,意為南方)」的共同貨幣作準備,有望促成僅次於歐元的世界第二大貨幣聯盟。兩國亦有意邀請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加入,建成南美洲的共同貨幣。
巴西與中國的人民幣結算貿易
3月29日,巴西宣布與中國達成協議,將以各自的本地貨幣結算貿易,此舉措被視為北京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衝擊美元地位的重要一著。
東盟財政長與央行行長探討金融獨立
3月28日,東盟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舉行會議,討論在本地貨幣結算方面減少對美元、歐元、日元及英鎊等主要貨幣的依賴,反映東盟成員國正逐步推動以本地貨幣結算(LCS)的計劃。
去美元化能否成事?
全球經濟將在日新月異的國際貨幣體系下不斷演變,各國之間的貿易及金融往來將使用更多地本地貨幣,無擬將削弱美元國際地位,惟美元畢竟主導國際金融及貿易近百年,去美元化並非易事,各國想放棄美元,仍要克服多項挑戰:
缺乏可行替代品
歐元及人民幣常被認為是美元的潛在替代品,但目前兩者在全球接受程度、流動性及穩定性,都難望美元項背。因此,目前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完全可以取代美元的貨幣。
過渡成本昂貴
去美元化涉及大量資產重新計價,當中涉及重新商協合同、調整金融基礎設施及管理貨幣風險,對政府及企業而言,可能費時失事。在擺脫美元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貿易關係可能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這很可能導致短期交易成本上升、本地貨幣波動加劇,並與貿易夥伴發生摩擦。種種風險,難免窒礙各國政府及企業放棄美元的決心。
美國政治及經濟影響力
自二戰以來,美國在全球事務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各國要推行去美元化,可能觸碰到美國的利益,或要面臨來自美國的政治及經濟壓力。而所謂的美國政治影響力,並不一定是以惡霸姿態迫使別國就範,事實上美元穩定性及流動性,造就了不少國家與地區的經濟繁榮,各國使用美元結算,是有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的。各國對自身貨幣的穩定性及潛在貶值的憂累,可能使其猶豫不決,不願全面轉用本國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