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簡稱ETF,指的是在股交易所進行買賣的基金,因其交易模式如買股票一樣方便簡易,兼具分散風險作用,故很受投資者歡迎。市場上大多數ETF屬被動投資,以追蹤股市、產業或商品等指數為投資目標,也有部份ETF是由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型投資工具。
主動投資 VS 被動投資
比較主動型及被動型ETF前,我們先要了解主動及被動投資的基本分別:
被動型ETF模擬指數表現 管理費較低
被動型ETF亦稱「跟蹤指數型ETF」,追蹤對象可以是單一國家、地區以至全球股市,或指定行業、債券或商品指數。基金經理透過買入全數或大多數的指數成份股,或利用與指標表現掛勾的衍生工具,建構表現與指數相近的資產組合。礙於買賣時差、交易成本、稅項等因素,被動型ETF表現未現跟指數完全一致,或有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
買入被動型ETF,等同對相關市場或產業的未來投下信任票。以追蹤標普500指數為目標的美股ETF SPY為例,自1993年成立以來,27年間升幅約800%。追蹤科技股的QQQ,20年間亦升了約4倍。
美國科技產業及大市近年走勢凌厲,相關的ETF被受追捧,但惟放眼全球,也不難找到長期積弱的被動型ETF,如追蹤巴西MSCI Brazil 25/50指數的EWZ,在2000年代初人人睇好這個新興市場時,數年間股價升約5倍,但近年巴西政經一波三折,EWZ至今未重返2008年的高位。即使是香港最交投活躍的ETF盈富基金(2800),現時股價仍比2007及2018年高位低約20%,但亦比2009或2016年低位高了不少。由此可見,被動ETF雖然屬「懶人」投資方式,但入市時機仍很重要。如想降低入市時機風險,可透過月供股票,以紀律性購入取代人為判斷投資時機,平均了買入價,那風險也降低了不少。
主動型ETF潛在風險及回報較大
主動型ETF像互惠基金般,由基金經理負責操盤,投資於一籃子股票、債券、貨幣或其他資產,以尋求跑贏大市的回報。以在美國上市的ARKW為例,由基金經理人Catherine D. Wood負責管理, 主力投資在創新科技產業如電子商務、大數據及機器學習、雲端運算及網絡安全、物聯網、數位媒體等,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表現勝過追蹤大市的SPY不少。但在2022年期間股票市場乏弱,有個別股票跌幅超過50%,盈利能力大幅受損,令ARKW表現差於大市。
主動型ETF的基金經理的眼光尤為重要,所以主動型基金的開支比率會比被動基金昂貴得多,如ARKW的開支比率是0.76%,SPY僅0.09%,差距逾8倍,但是收費高與是否賺錢不存在必然關係。
主動型ETF看重投資板牌
港股市場的ETF一直以被動式管理為主,至2019年引入首隻主動型ETF「工銀中金美元貨幣市場 ETF」(9011 / 3011),亦是亞洲市場首隻主動ETF,這隻ETF以投資在短期存款及優質貨幣市場資產,交投量不算活躍,也因為其市場波幅不大,升幅徘徊在1%至2%之間。
在2020年6月香港引進了第2隻主動型ETF「日興資產管理電子遊戲主動型ETF」(3091),主要投資於電子遊戲板塊,在8個月間上升了約26%,算是不俗的表現。但ETF最重要的是要看長期的獲利能力,所以現在還是言之尚早。
主動型VS被動型ETF:應該點揀?
主動型ETF | 被動型ETF | |
投資目標 | 跑贏大市 | 追蹤指數表現 |
基金開支比率 | 較高 | 較低 |
價格波動風險 | 較高 | 較低 |
主動型及被動型ETF各有利弊,2020年初環球股市因疫情步入熊市,有專家相信主動型ETF有望更快「翻身」,理由是被動型ETF只能隨經濟復甦而回升,但基金經理可憑着精明的投資判斷力跑贏大市。
不過,市場數據一再說明,基金經理想跑贏大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SPIVA報告指,過去5年美國80%大型資本基金跑輸指數,與加拿大、澳洲、日本、歐洲等環球市場的情況相若,加上主動型ETF的投資表現極受基金經理水準影響,有着較高不確定性,即使某一主動基金過去表現亮麗,亦難保證長勝,故鍾情ETF但又想跟贏大市的進取投資者,不妨採「Why not both」策略,按個人風險偏好,衡量資產組合中主動型及被動型投資工具的比例。
熱門投資戶口收費比較
⭐️編輯精選:ETF及基金投資教學
- ETF基礎知識:認識何謂ETF〡美股ETF〡港股ETF〡A股ETF
- ETF類別:黃金ETF〡ARK Invest科技型ETF〡恒生指數ETF〡金融科技ETF〡期油ETF〡高息ETF〡主動型ETF與被動型ETF〡槓桿ETF〡反向ETF〡債券ETF簡介〡Bitcoin ETF
- 智能ETF投資平台:AQUMON〡StashAway
- 基金教學:基金VS股票〡貨幣基金〡選擇基金要點
投資涉及風險,本網的資訊僅作教學用途,並不構成投資意見或建議,故不應被視為作任何投資決定或行動的基礎。我們可能因用戶申請金融產品而從合作夥伴獲得少量佣金,但我們提供的內容時刻秉持獨立及客觀。產品資訊及條款,以相關機構向客戶提供的資料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