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5年4月向全球86國開徵「對等關稅」,其中從中國進口至美國貨品率稅高達104%,環球貿易緊張局勢升級,股市劇烈震盪。截至4月上旬,標普500指數年初至今下跌近1,000點,跌幅超過15%;港股恒生指數在4月7日慘跌3,021點,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最大單日跌幅。
為遏止股市劇烈波動及恐慌性拋售,全球多國股票市場均設有「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當股市在指定短時間內有巨大波幅時,個股或全個股市會暫停交易,以讓投資者冷靜、減少市場風險。以下介紹美股及港股的熔斷機制。
美股熔斷機制:歷來5次觸發,4次在2020年
美國的熔斷機制的創立,可追溯至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當時道瓊斯指數單日暴跌22.6%,惟美股無任何停市機制,市場陷入恐慌。
美國證監會於是在1988年引入熔斷機制,其後經歷數次修訂,現行熔斷機制分為三級,以標普500指數為計算基礎,分別在股市下跌7%、13%及20%時觸發。
熔斷機制分3階段 最壞情況全日停市
現行的熔斷機制在2013年4月修訂,分3階段煞停股市:
- 第一階段:由上一交易日收市計起,若標準普爾500指數在當地時間3時25分前跌幅達7%,股市暫停交易15分鐘。
- 第二階段:如同日標普指數跌在3時25分前幅達13%,股市交易再停15分鐘。
- 第三階段:若跌幅擴大至20%,當日宣告停市。
倘若第一、二階段跌幅在3時25分後發生,市場將繼續交易,但任何時候出現第三階段跌幅,全日即停止交易。
以2020年3月9日美股走勢為例,上一交易日(3月6日)標普指數以2,972.37點收市,昨日跌至2764.3時,就觸發了第一階段暫停交易。而第二及第三階段的觸發點分別是2585.96點及2377.89點。
美股首次熔斷發生在1997年,因亞洲金融風暴波及美國市場而觸發。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瀰漫全球,與此同時沙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燃點石油戰,導致美股在2020年夏令首個交易日起暴瀉,市場相隔23年再次因熔斷機制而停市15分鐘。而在整個2020年3月,美股居然熔斷了4次。
美國股市熔斷機制觸發記錄
日期 | 跌幅數據 | 熔斷級別 | 說明 |
1997年10月27日 | 道瓊斯工業指數跌7.18% | 第1級 | 熔斷機制首次啟動 |
2020年3月9日 | 標指開市跌7% | 第1級 | 首次觸發2020年熔斷,暫停交易15分鐘 |
2020年3月12日 | 標指開市後快速跌7% | 第1級 | 再度觸發熔斷,短期內恐慌持續蔓延 |
2020年3月16日 | 標指早段跌8.14% | 第1級 | 3月內第3次熔斷,市場進入劇烈波動期 |
2020年3月18日 | 標指中段跌7.01% | 第1級 | 當月第4次熔斷,創歷史單月最多記錄 |
美股個股亦設熔斷機制
此外,美國股市也有針對個別證券(包括股票、債券及ETF)而設的熔斷制度。
觸發個股熔斷的波幅按證券類別而有不同。標準普爾500指數股票觸發熔斷所需的波幅度較小,相比之下「仙股」則需要更大的價格變動才會觸發。在距離收市前的最後25分鐘內,股市成交額通常較大,因此熔斷所需的價格波幅亦會倍增。
港股熔斷機制:針對個股而非整個市場
香港現行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VCM),涵蓋所有恒生綜合大型股、中型股及小型股指數成份股、SPAC股份、SPAC權證及合資格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及槓桿及反向產品。
根據港版熔斷機制,當證券資產價格在5分鐘內證券升跌超過特定百分比,就會觸發5分鐘的「冷靜期」,期間產品僅可在限制的價格範圍內買賣。
市調機制涵蓋的證券範圍及其觸發門檻
證券類別 | 觸發門檻及冷靜期內的價格限制 |
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 | ±10% |
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分股 | ±15% |
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分股 | ±20% |
SPAC 股份 | ±30%* |
SPAC 權證 | ±50%* |
交易所買賣基金及反向(-1x)產品 | ±5% |
2x/-2x 槓桿及反向產品 | ±10% |

當股價在短時間內劇烈波動時,港交所的市調機制(VCM)會啟動冷靜期,以維持市場穩定。以下是一個簡單例子:
- 在交易日的某個時般,一隻股票的買盤價格為HK$87,相比五分鐘前最後成交價HK$97,跌幅超過 10%
- 市調機制觸發,進入 5分鐘冷靜期
- 在冷靜期內,該股票只可在價格下限 $87.3 至上限 $106.7 之間交易
- 假設有人以HK$87掛單,由於價格低過下限,該筆買盤被拒絕
- 冷靜期結束後,該股票將恢復正常交易
市場調節機制適用於上午及下午的持續交易時段,但在上午及下午的首15分鐘,以及下午的最後15分鐘,港版熔斷機制都不會生效。如當日只開市半天,則上午的最後15分鐘都不會設有冷靜期。
其他市場的熔斷機制
在日本、南韓、英國、新加坡、西班牙、印度等地,亦有各自的市場穩定機制,以緩衝股市在劇烈波動時的風險。雖然這些制度名稱與實施細節不盡相同,但大致原理類似,都是為了在市場異常波動時提供「冷靜空間」,避免技術性錯盤或投資者恐慌性反應進一步擴大跌勢。
在2025年關稅戰引發的大跌市中,日經指數在4月7日大跌近3,000點,日本大阪交易所一度熔斷,停止交易10分鐘;南韓股市同日也重挫逾4%而暫停交易10分鐘。
至於熔斷機制的成效則眾說紛紜,有人相信它可發揮緩衝作用,使投資者有時間重新評估消息、冷靜思考,從而防止非理性拋售,助市場恢復冷靜和信心。
反對者則批評機制干預市場正常運作,如中國2016年就曾因熔斷機制產生「磁吸效應」,即股市接近熔斷時,賣方急於拋售、買方延後交易,使大市更快跌至熔斷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