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前景悲觀,香港各行各業及投資市場仍未走出疫情陰霾,通脹壓力步步進迫,消費者荷包越來越難挨。當用投資開源變得困難,節流可能是更容易而且沒有風險的出路。
如果你每月入不敷支,可以用以下方法削減支出。
檢討及分析個人支出
慳錢第一步,是檢討及分析個人支出,從而了解個人用錢習慣、超出原因,再對症下藥找出慳錢方法。如果你沒有記賬習慣,可透過理財app Planto分析你在不同信用卡、八達通、現金及其他戶口的消費狀況。
從個人開支記錄中,你或可找到更多可節省的開支,例如你是否同時有需要訂閱Netflix、Disney+、Apple TV Plus等多個串流影音平台?每月出外用餐、去Staycation、搭的士、買咖啡次數是否過多?認真想一想,你可能有不少無無聊聊的消費,即使放棄亦不影響生活質素。可削減的支出因人而異,最緊要找到符合個人生活要求的消費模式。
削減利息支出
我們平日用信用卡消費、借私人貸款、供樓以至借孖展買股票,都可帶來利息支出。在加息周期,利息支出可比低息時期更昂貴。想減少這部分支出,你可以:
- 在免息期內(一般是56日)清還信用卡賬單;
- 使用免息分期付款計劃(如livi PayLater的3個月免息分期);
- 將現有卡數或貸款,整合及轉移至新貸款計劃,以降低利息支出。你可透過結餘轉戶、信用卡賬單分期計劃、轉按等方法實現慳息。
善用匯率差價買外國貨
在加息周期,港元跟隨美元變得強勢,海外產品相對變得便宜。購物時,你可考慮從日本、英國、歐洲等地網購匯率低水國家的貨品,計算運費後仍可能比在香港購買更加便宜。
購買耐用而高質素產品
頻密地購買衣服、年年換手機、換新家庭用品,可招致龐大支出。不如選用高品質產品,延長物品的生命週期,做到「貴買平用」,一來慳錢,二來減少浪費地球資源,三來你可享受更高品質的貨品。
購物時適當地講價
年輕人習慣網購,購物時講價機會不多,即使在實體店購物,亦可能嫌「老土」而不討價還價。但其實不少實體店舖如電器舖、傢俬舖等,仍未必明碼實價地標示貨品價格,問一問店員是否有額外折扣,可能有額外驚喜。
此外,在外地旅遊時,遊客被當「水魚」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學習大膽講價,對慳錢十分有用。
留意二手免費分享平台
社交平台上,不少人會將用過的產品免費分享,傢俬、電器、書本、玩具、衣服等,樣樣都有。不妨加入幾個分享群組,在有需要時免費取得有用的物品。
尋找不奢華的快樂
打開IG,你不難找到一大堆在星級餐廳和酒店的打卡相,一個月去幾次也許多數人都負擔得起,但當你想慳錢時,每月使少一萬幾千會很有幫助。其實,快樂不一定建基於奢侈消費,行山、露營、閱讀、跑步、健身等興趣並不昂貴,找到低消費興趣,對理財及個人身心健康都有幫助。
理性使用消費獎賞計劃及優惠
信用卡回贈、Asia Miles、Bloom、S⁺Rewards等消費獎賞計劃是雙面刃,一方面幫助你享受消費優惠,但可能誘使你使更多錢,造成浪費。因此,消費者使用這些獎賞計劃時,必須要保持理性,避免因為貪優惠而購買不必要的產品。相反,你應該善用優惠,用更少的錢買到所需要的產品。
淡季旅遊
隨著世界各地重新開關,大家又多了旅行機會。在旺季和淡季旅行,機票及酒店價錢可差距甚遠。精明的你,不妨專揀淡季出遊,慳返一筆,亦能避開處處人頭湧湧的旅遊旺季。
學習烹飪
識飲識食不一定要去高級餐廳,在家亦可滿足口腹之樂,例如享用一塊靚牛扒,自己煎的價錢可比在餐廳平不只一半;在家嘆美酒、咖啡等亦然。很多時候,西餐及日本料理的食物水準取決於食材,花一點時間學習,不難炮製媲美餐廳水準的食物及飲料。